1997年,乒乓球運動員鄧亞萍接近退役的年齡,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這時,非常欣賞她的原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提名鄧亞萍為國際奧委會運動委員會成員。由於工作需要,她經常要與幾十位外國委員在一起開會討論,可是她卻不會外語,委員會只好給她配一個翻譯,她就成為委員會成員中惟一隨身帶翻譯的人。有一次開會,翻譯因故晚來,只好讓那些外國委員乾等著。鄧亞萍又急又窘,她看出有的委員露出了非常不敬和不屑的眼神!這個眼神深深地刺激了鄧亞萍———一定要在英語上有所突破!她向領導提出了學習英語的要求。
1997年底,24歲的鄧亞萍到清華大學外語系報到,老師讓她寫出26個英文字母。當時在別人看來最簡單不過的事,而鄧亞萍絞盡腦汁也沒有寫全!讓一個從8歲起就開始練球、只有小學二年級文化、英語水平幾乎為零的人重新拾起課本,去攻讀英語專業,困難可想而知。但鄧亞萍畢竟是鄧亞萍,她有一種永不言敗的「死磕」精神。她說:「我給自己制定了學習計劃:一切從零開始;堅持三個第一,從課本第一頁學起、從第一個字母、第一個單詞背起;每天必須保證14個小時的學習時間。」而後,當英語對於鄧亞萍來說不再是問題,她卻覺得自己還遠遠不夠,又開始攻讀碩士;碩士讀完又到劍橋讀了博士———不僅學了英語,還學了經濟學!於是,在劍橋大學800多年歷史上就誕生了一個惟一具有世界冠軍頭銜的經濟學博士!
一個別人不易覺察的輕蔑眼神,「刺激」出了一個世界名牌大學的博士,這「刺激」的力量竟是如此之大!
有一句俗語足以解釋它:「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不論面對羞辱與歧視的「刺激」,還是善良與好意的誤會的「刺激」,一個真正自尊自強的人應該積極地對待它,將它作為人生新的轉折點,從此而奮起,而拚搏!這樣就可以把「刺激」化為激勵,讓「刺激」引爆成功! |